红叶书斋 > 都市小说 > 不肯弃 > 正文 第一章
    ,

    21岁那年,董宛第一次走进后水巷,跟所里的老人们进行抓捕行动。

    12月3号,天刚下过雪。

    一个礼拜前,董宛所在的兴阳区派出所接到市里给的通知,协助市区行动组共同抓捕流窜至后水巷的一伙盗窃嫌犯。

    每个城市总有些人们主动或被动遗忘的地方,例如后水巷。董宛出生在以矿业为生的天中市老城区,后水巷是以前天中市建高速的时候,外来务工人员搭起来的一个临时住宿点,没水没电,没基础设施。工人们自己搬几块砖搭起房子,拉电引水,搭伙做饭。高速建了3年,原先没人住的野地逐渐小有规模,成了天中市排得上号的贫民窟。

    1年前,兴阳区派出所扩员,董宛以文化成绩第一的身份进了所里。本来所里不想要女警察,但考虑到董宛父亲董大有是片区十几年来唯一拿过勋章(二等功)的警员,本着照顾功勋后代的传统,留下了董宛。

    入正式编制后,董宛一直负责文书类工作,有案子基本是负责资料整理,不出活儿。这次抓捕行动本来也没有她,但是同组的小贾因为回老家结婚没赶上回来的车,人数不够,董宛申请出警。所长陈峰在董宛的软磨硬泡下同意了。

    “去可以,跟着我们,不许乱动。”“陈队,你放心,你说往东我绝不往西。”

    7个月前,一伙儿盗窃团伙在隔壁荣省的顾丘市连砸7家金店,抢走店内财物,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。万幸的是,没有出人命。顾丘市出动全市警力排查搜索,最终在市中心的外宾宾馆实施抓捕,领头人大龙跟3个同伙当时在外摸点,逃了。因为涉及资金巨大,又恰逢下岗潮人心不稳,惊动了上层,荣省省局给当地下了死令和期限,同时高额悬赏寻找线索,但一直没能找到。1个月前,有消息说在天中市看到3个样貌与嫌犯一致的人。于是荣省联动天水所在的襄省一起,两市警方联合一起抓捕。

    盗窃团伙的头目大龙以前是机械厂的工人,因为豪爽爱喝酒,在社会上结交了不少人。一开始三个人四处找朋友躲藏,通缉令、悬赏金满大街之后,这伙人每次找人就专门找穷得叮当响的。先把钱从窗户扔进去,附一张纸条:我不进家,不连累你,帮兄弟几个随便找个地儿就行。

    原本一个普通的盗窃抢砸案件,因为大龙出手阔绰,甚至高过悬赏金额,不断有人提供窝藏地点,一直没破。

    一个礼拜前,有线报说大龙一伙今天预计要到后水巷找当年一起在矿场的工友。

    那次是大龙一伙人的详细行踪唯一一次被泄露。带大龙藏匿的那家人的女儿刚上小学,不识字,帮家里卖废纸的时候,把那张大龙的纸条也一块儿收走了。冬天路滑,摔进下水道里,纸掉了一地。警察来救人的时候,意外发现了那张纸。

    兴阳区派出所的人一起进入后水巷的时候,前面的侦测和突袭工作已经结束,他们只负责收尾。所里要求照顾女同志,董宛被安排在了队伍中后方。

    后水巷,环境脏乱但是五脏俱全,看着警察一家一家挨门搜查。

    董宛跟着陈队转进一个没有路灯的窄巷,手电筒照着地上的流浪汉,动手翻开乌黑破旧的棉被,一寸一寸检查。董宛检查完被子里面,想拉过检查反面,被流浪汉扯住,那人腿脚不利索,一直低着头盯着被子,“里子你都查了,还翻干什么过去,这还能藏东西不成?”“我看看,看完给你原样放好。”

    枪响的时候,流浪汉抬头看向董宛,手里拽着那张破棉被。陈峰一手把董宛推倒,一手向屋顶开枪。那床被子因为外力裂成两半,黑色的棉絮混杂着深红色的血在夜晚的空气里被手电筒打上光。像唱戏舞台上撒下来的花瓣。

    抓捕行动结束,兴阳派出所没有人员伤亡,除了那个拽着被子不肯撒手的流浪汉,被一抢爆头。

    那一枪原本要打在董宛头上,但是流浪汉想抢被子,用了下力,董宛踉跄了一下,子弹打到了流浪汉头上。

    刑警队的人赶到,查看了情况后,带董宛和陈峰一起回了市里配合调查。

    缉拿案件结束。潜逃的三人团伙全部落网,三人拿着枪械,躲进一间杂货库与警方对峙,开枪打伤3名刑警后自杀。

    在市局做完笔录,董宛被安排先回了家,放假3天。

    期间陈峰来找董大有下棋,顺便看看董宛。

    “被子的那面有什么?”“没什么,面儿破了,里面的棉花拿线兜着。”董宛皱眉一脸疑惑盯着陈峰。陈峰拿了跟烟抽起来:“你还记得你们小区,有个人叫王城吗?跟你一样大。”“我们班的劳动委员?五年级的时候搬走的,听说是家里去省城做生意了。他跟那天的那个人有关系?”

    “搬到省城没几年就破产了,欠下很多债,王城初中没毕业,去工厂当技术工,机器出了事故弄伤了手,就去管仓库了。几年前他父母生病走了,他也下了岗,一直没找到活儿,几个月前回的天中,想去矿里找活儿,见到有人偷东西,喊了一嗓子。被那群流氓打折了腿。”

    董宛想起来那个个子高高,一板一眼的劳动委员,跟她一样喜欢新书的味道。

    21岁,因为一条破棉被替自己挡了一颗子弹。

    “开枪的人找到了吗?”

    “还没线索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