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叶书斋 > 穿越小说 > 宋末崛起 > 正文 第四百七十三章家国说
    半月后,秦延出现在城北的善堂,到达这里为一众十二岁以上的所谓大班生讲学。

    经过数年的劳作,善堂发展为近两千男女娃的规模,先期善堂学堂是零零散散的为秦延提供了一些人才,在今年明年为秦延奉献近百名的子弟,到了一个丰收期。

    这些子弟熟读诗书,通晓数算,略通庶务,是秦延一直期盼的人才。

    秦延办学堂就没考虑过什么如同大宋版残缺般的科考事宜。

    大宋的进士及第制度,在秦延看来没有大用,培养不出有益的人才。

    每三年三百余人的进士录取,对一个帝国来说人才太有限了,而且更多的是书呆子的人才,引经据典夸夸其谈可也,真正执掌帝国则是力有未及。

    秦延需要的是通晓庶务,可以牢牢掌控地方的人才,那他只有自己培养。

    秦延在刘彦承引领下登上讲台,下面是五百余的学子。

    看到秦延登台,立即掌声欢呼声一片,因为他们都清楚,如果没有秦延,如果没有昔日的冯东主,他们会极为悲催,甚至有些人熬不过这数年时光,因此对秦延的崇敬发自内心,很多娃儿流下了热泪。

    秦延颇为激动的伸手示意,安抚大家激荡的心境。

    在这一刻,他终于清晰的看到他给这个时代带来的变化,他带来的很多物件起了很大作用,但是他带来最大的变化,是改变了有些人的命运,然后利用他们将会从细微处改变这个时代,这一切将会在史书上留下清晰无比的记载,青史留名已然办到了。

    秦延见一众少年情绪安稳一些,他转身在后面的黑板上写下了家国说,三个大字。

    下面的少年们屏息听着,秦延给他们上课的时间不多,但是每次来都会给他们很大的启发,让他们在课下不断的争论,不断的探寻,影响往往持续多时。

    “何为家国,你等在四书五经中可能看到了不少的说辞,尽皆是为国尽忠,为君分忧的言辞,想来都是言道,君为天子,代天守卫中原,成为万民之主,因此泛土之滨皆为臣民,”

    秦延写出了君主,臣民几个字,

    ‘然则,说的这些都是臣民维护君王,却是很少提及君王该当如何,’

    秦延说到此处,下面有了些鼓噪,不过都在秦延接受范围之内,他知道他用非常规的手段教育了一些身世奇特的娃儿,他们该当是最为愤世嫉俗的宋人,他们会更为轻易的接受他的言辞。

    “在某看来,君王和臣民,该当是如此这般,臣民辛苦劳作,风险税赋和徭役,侍奉君王,这就是尽了臣民本份,而君王该利用好这些财赋和徭役,治理好家国,使得百姓富足,军队骁勇善战,国运昌盛,外敌不敢染指中国,细民可以安居乐业,”

    秦延目光炯炯的看向下面一众少年,下面的少年们也是渴望的望向秦延,体味着他们最为遵从的秦官人为他们引路,

    ‘因此双方须得都尽了自己的职责,才有家国,才有君君臣臣,因此双方是一种契约的关系,也就是说,君王承诺护佑子民,保护家国,臣民在其引领下劳作,奉献税赋,但是当君王背弃了他的承诺,比如他用赋税建立庞大的宫殿,强征无数宫女为其淫乐,无视百姓疾苦,无视外敌步步入侵,就意味着他毁诺,没有履行作为君王护佑中原和天下的最大职责,”

    秦延看向众人喊道,

    “此时百姓当如何,”

    一旁的刘彦承已然汗流夹背,他带领的学堂没有刻意增加四书五经的份量,而是在其他桑梓、珠算、建筑等方面多读书,但是四书五经的痕迹还是有的。

    结果这位爷这一番话,将所有的可以描绘的君君臣臣的秩序完全掀翻,这可怎么好。

    关键是,现下这些少年们绝对会听从这位秦爷的指引,刘彦承不知道他最后教导出来的这些少年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。

    相比刘彦承,这些少年没有那般多的想法,秦延以往的授课已然时不时的透漏出对君王绝对独裁统治的不满,也讲了对大宋士大夫节制全国制度的不满。

    说出了士大夫垄断读书阶层,经过两百年,已然将大宋阶层固化,完全代表了豪富阶层的利益,不能代表细民发声,这样的观点。

    这些少年争论后也都是赞同秦延的说辞,只是,秦延从来没有这般明确的讲到君王的责任,没有将话题引领到一直高高在上的君王的、身上。

    但是今日秦延直接将锋芒怼上了君王,虽然有些震撼,但是这些少年没有太惊讶,他们继续闻听着。

    ‘此时的百姓当然要推翻这样的君王,这也是每逢两三百年,必有朝代更替的根本原因,阶层固化,土地兼并严重,百姓居无定所困苦不堪,君王失德,终于失了江山社稷,而连带的是我中原的沦陷,异族入侵,五胡乱华,中原沉陷如同地狱,’

    秦延的话让下面静悄悄的,他们史书读了不少,先生也都讲解了,各有说辞。

    但是今日的秦延将一切的根本原因讲了出来,而且简直是无可辩驳。

    ‘因此,作为君臣,所谓家国,是建立双方履诺的基础上的,如果君王毁诺,百姓困苦几乎无法生存,何来家园,没有家园何来家国,保卫这样的家国有何意义,因此,所谓家国,君臣,有个前提,双方履诺,否则就是百姓揭竿而起,推翻暴君的时候,’

    秦延的话掷地有声,下面很多人激动的应和,一些少年保持沉默,

    秦延一指一众人等,

    ‘想想你等,很多人的父辈是大宋的边军,为君上和蛮狄奋勇搏杀,付出了性命,或是断去腿脚,然则,得到了可怜的赏赐,还得分数年给付,最后家中无以为继,只能四处流浪艰难求活,想来你等父兄已然履诺,为大宋献出了一切,但是,君王却是没有完成护佑子民的诺言,竟然让那些忠心为国的将士家破人亡,既流血又流泪,’

    秦延说到此处,下面一片呜咽之声。

    说别的这些少年可能还需要好生思量,争论,然后才认同。

    但是,谈及他们身上的身世,那是他们身上永远的痛,谁不想合家团圆和和美美,但是他们呢,父兄为大宋付出了性命和血肉,得到的却是家破人亡,他们坎坷的经历证明秦延的所谓家国论是至理名言。

    君上和臣民各守本分,各负其职,双方履诺推动家国。

    但是当君王一方背弃臣民,陷臣民于水火不管不顾,臣民当然有权利起来反抗。

    登时,下面附和声四起,此时此刻,秦延的家国论深入人心,成为这些少年心中的圣典,永存心中。